拍摄纪录片《重返俾斯麦战舰》

———“它可能并非被鱼雷击沉!”

直到十多年后的《阿凡达》问世,从各大媒体“失踪”的这段时间,让“很多人以为我在《泰坦尼克号》之后就一直躺在沙滩边享受”,卡梅隆笑言:“我们既做了纪录片,也在做科学。这些事业将我整个人生很好地整合了起来。”

这期间,他陆续产出了几部纪录片,包括《末世黑天使》、《重返俾斯麦战舰》、《深海幽灵》、《深海异形》、《失落的耶稣坟墓》。

2002年,卡梅隆与Discovery频道携手合作拍摄纪录片《重返俾斯麦战舰》。在多数军事爱好者心目中,这只德制钢铁巨兽和泰坦尼克号有着同样的影响力。对于俾斯麦沉船,一直以来都有无尽的谜团与传说。罗比特巴拉德在探险中发现,镜头中的俾斯麦沉船并非粉碎的船体,其完整的船体和坚固的装甲让他猜测,“俾斯麦号”并非如战史中记载的被鱼雷击沉。

而卡梅隆也参与到解开这一谜团的探险中。因为“俾斯麦号”沉没在1.6万英尺的海底,深海巨大的水压,杜绝了任何人力探测的可能性,使得所有工作都必须依靠机器人来完成,各种设备的安全系数也大大降低。卡梅隆承认,每当他乘上那艘考察专用微型潜艇,就感觉有如“坐在一部故障频繁的电梯里”,因为水压可能引起从摄像机镜头破裂到潜艇动力系统短路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借助了最新技术装备,卡梅隆的探测工作比历届前任要丰富详细得多。一架先进的海底专用摄像机对“俾斯麦号”的残骸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它的钛制外壳足以抵挡其所承受的每平方英寸8000磅的压力。而无线遥控的新式机器人,可以使卡梅隆的镜头第一次深入至残骸内部。

通过耗时两个月的观测,卡梅隆小组在舰身吃水线以上部分观测到了一些弹洞,但是吃水线下一无所获。装甲带上也没有出现鱼雷攻击造成的破坏。

最具震撼性的新发现,是机器人在深入残骸内部后观测到的情况。

据卡梅隆介绍,机器人在穿过裂缝到达军舰内部后,在狭长裂缝的尽头,碰到过被鱼雷攻击造成的痕迹,但专家们发现,鱼雷的爆炸根本没有击碎内部装甲,被摧毁的,只是设计师在建造时为吸收鱼雷冲击力所预留的、由储水舱和燃料舱组成的“可牺牲区域”,它们吸收了鱼雷的爆炸冲击力,没有造成舰体严重进水,所以“俾斯麦号”很可能是被自身船员凿沉的。

战舰碰撞海底时巨大的内部压力使舰身向外膨胀,而环绕舰身的装甲带却整体保持完好,因此舰体某些部位尤其是底部发生断裂,使得坚固的船壳像一只“不胜重负的水气球”一样崩溃,由此产生了英国默恩斯小组发现的裂缝。“当然,我们不是说如果船员不实行凿沉,‘俾斯麦号’就会安全返航,很显然当时它的状况,已经支撑不到返回港口。”卡梅隆补充道。

5

“我还有另一种人生”

———对太空与深海探险的痴迷

从小被科幻小说影响的卡梅隆,对于太空科学也非常感兴趣。为此,卡梅隆进入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顾问委员会,策划真正的太空行程。他结交了很多宇航员朋友,让宇航员带着3D摄像机进入太空站。有媒体称,他还前往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太空生存训练,并打算在国际空间站待上30天。他甚至想,返回地球的时候,搭乘美国宇航局的太空飞船或许更顺路。

今年4月19日,卡梅隆等人创办一公司,名字也很科幻,叫“行星资源”。

2010年,卡梅隆把深海里的新体验和对星空的想象搬上荧幕。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类通过某种技术用意识操纵遥远的潘多拉星人,而这种技术则变成了“化身”(Avatar)———阿凡达。

事实上,卡梅隆一直未停止深海探险的步伐。今年1月26日,卡梅隆和他的团队从悉尼出发,抵达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探险。此前,他花费了7年的时间做准备,在一次测试下潜中,已经到达8000多米。有一个来自工程、科学、电子系统、电影、潜水、船舶驾驶等不同领域的30人潜艇团队和他一起工作、生活,并测试和改进潜艇的各个功能部分。

2月27日,卡梅隆在新不列颠岛附近海面准备下水时,工程师发现潜艇上端的电池转换盒有油滴出来。这是潜艇的关键部分,修补这个漏洞要很久,潜水不得不取消。这一天刚好是奥斯卡的颁奖礼,探险摄影团队长朱尔·奥洛林对卡梅隆说:“恭喜你为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雨果》作出卡梅隆式的贡献。”

卡梅隆笑了笑:“谢谢你提醒我,我还有另一种人生。”

链接

卡梅隆经典影片6大特效

1、《世纪争霸战》(1980年)特效:宇宙飞船背景


俾斯麦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俾斯麦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